同心县豫海镇新华社区: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融入社区日常
稿件来源:吴忠日报
发布时间: 2025-02-26
一次次主题教育,让群众体会红色精神的深刻内涵;一场场文化活动,让居民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;一次次志愿服务,让独居老人、留守儿童感受社会的温暖和关怀……在同心县豫海镇新华社区,各族群众互帮互助,共同绘就了民族团结、共建共享的生动图景。
近年来,同心县豫海镇新华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通过党建引领、文化聚力、服务融合三大路径,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,成为多民族社区和谐发展的鲜活样本。
党建引领织就社区治理“红色网”
近日,在新华社区会议室里,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围坐一堂,讨论着社区的大小事务。“小区路面有破损,老年人走路容易摔跤,物业得赶紧修修?!薄爸苣┑氖焙?,能否不要在早晨修剪树木,孩子平时上学辛苦,周末休息才能睡个懒觉,机器修剪声太大,把人突然就吵醒了,希望社区能出面协调?!被嵋樯希用癯┧?,积极参与社区治理。
近年来,新华社区坚持将党建作为基层治理的“红色引擎”,构建“一核多元”共治体系,依托社区联合党委,联动共建单位、社会组织、居民代表等力量,形成“党建+民族团结进步”协同机制。
“我们建立联席会议制度,初衷是通过多方协商,整合辖区资源,高效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?!毙禄缜持Р渴榧锹抻烂匪怠S氪送?,新华社区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,通过沉浸式展览和互动体验,使“三个离不开”“五个认同”理念深入人心。走进主题教育馆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感人事迹与珍贵照片,参观的居民边浏览边用手机拍照留念?!拔揖@凑饫锊喂?,获得新的感悟,这些团结互助的故事总是令我深受感动?!毙禄缜用衤砬嗌剿?。截至目前,该主题教育馆已累计接待党员、群众6000余人次,成为新华社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。
文化聚力搭建沟通群众“连心桥”
增进文化认同,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,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,新华社区以文化筑基,绘就群众的幸福底色。
“我和我的祖国,一刻也不能分割……”近日,在新华社区活动室里,十几名“夜莺合唱团”的成员聚在一起排练。在这里,各族群众同唱一首歌、同跳一支舞,其乐融融。“社区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,我们经常在一起排练、表演,不仅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,也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?!本用裱钅人怠?/span>
在新华社区的活动室,每天都有不同民族的群众前来参加各类文化活动。社区根据各族群众的特长和兴趣爱好,组建了合唱团、舞蹈队等4支文艺队伍,并邀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,创作出《石榴花开》等独具特色的节目,广受居民好评,此外,社区坚持开展“一月一主题”活动,每年举办“孝德文化融社区”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“红色基因代代传”“法治游园会”等主题活动50余场次?!拔颐峭ü幕疃?、民生服务、宣传教育等多维度实践载体,有效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,推动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?!甭抻烂匪?。
精准施策激活社区服务“新动能”
精细化服务是推动治理成果全民共享的关键。近年来,新华社区创新性地推出了邻里互助模式,实施“纠纷劝一劝、困难帮一帮、病残扶一扶”行动,号召居民为有困难的邻居提供帮助,形成“小事不出楼栋”的和谐互助生态。
“马上开学了,作业做得怎么样?”“来,我们从这道错题开始讲?!?月13日,在一户居民家中,志愿者马小娟为这家的孩子辅导作业?!拔液土诰用堑墓叵刀己芎?,能帮到他们我觉得很有成就感?!甭硇【晁?。在新华社区,这样邻里互助的场景比比皆是。
新华社区还构建了包括“红烛党员”“暖阳青少年”在内的“5+N”志愿服务体系,每年常态化开展志愿活动50余场次。服务范围广泛,涵盖环境整治、扶贫帮困、心理慰藉及法律援助等多个领域,志愿者的身影遍布社区每个角落?!拔颐巧缜浅9匦娜褐冢鞣矫娣穸己艿轿?,志愿者经常上门帮我解决问题,我非常感动。”居民杨有彪说。
截至目前,新华社区服务队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52件,帮扶困难群众596人,安置就业180人。
“共建”强基、“共治”赋能、“共享”惠民,新华社区走出了一条多民族社区治理的创新之路?!拔颐墙愿岫ǖ木鲂摹⒏辛Φ木俅耄中罨褡逋沤峤酱唇üぷ?,让‘中华民族一家亲’融入社区日常并持续升温。”罗永梅说。(记者 赵秉娣 见习记者 锁冰心)
>>><<<